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
日期:2022.03.25   来源:湖南检信智能
检信ALLEMOTION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克(A. T. Beck)根据对抑郁症的临床观察和前人对情绪的认知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在70年代中期进一步发展成一套认知治疗技术,旨在改变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取得了明显的成功。    贝克关于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包含两个层次,即

浅层的负性自动想法

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

1. 核心观念:

贝克认为,人们从

童年期开始

通过生活经验建立起来的

认知结构或图式,

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人们对自己和世界的假设。

用于对信息过滤、区分、评估编码,指导对新信息的知觉、对旧信息的回忆及借助图式进行判断与推理,支配和评佑行为。

图式形成之后相当稳固,通常不予表达,在其后的生活中继续得到修改和补充。

2. 图式作用

图式决定了什么是信息加工的中心,决定着人们的信息选择和对新信息的理解。

根据图式指引新信息的加工,预测事件的发展,给客观现实赋予某种意义。

以往经积积累概念和有组织的知识构成的图式,

使人们倾向于选择与图式一致的信息

忽略无关的、不一致的信息

并依据图式理解现实

做出判断

预测事件的后果

3. 认知协调理论

资料:L .Festinger的认知协调理论认为,人的脑内存储着以往的抽象的经验图式,包含了我们的观点、信念、态度等。如果一个新的情形在外部世界出现,感觉通路把新的信息传送到大脑,大脑按原先的图式进行加工,理解其意义,依本人的态度和期望进行评价。

假如我们以挣钱多少来判断成功与否,那么,当一项新工作的工资比目前的高,评价将是积极的;但如果新工作的工资很少,就和自我价值概念相冲突,接受这一工作意味着自我价值降低,于是,我们可能拒绝这一工作,继续去寻求高工资的和大脑储存的假设相一致的工作。这告诉我们,我们评价事件、处理事件时,总是采用适合自己认知假设的方法。

问题在于:人们的有些假设是僵硬的、极端的、消极的,因而就表现为功能失调性态度。比如,一个人抱着一种消极的自我图式,认为自己不善于演讲,那么即使他的一次演讲群众报以热烈鼓掌,他也不相信自己取得了成功。因为图式排斥与它不符的经验。当人们的消极的期望与积极的现实相矛盾时,过去的经验往往获胜。

大脑常常被迫在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现实之间做出选择,而选择往往倾向于过去。这种冲突的直接结果是认知不协调,由于当前的真实经验与人们旧的认知期望大相径庭,因而也常被拒绝承认。

当人们的信念与实际情况发生冲突时,人们会竭力去解释这一矛质使之趋于协调,有时甚至否认现实的真实性,结果常常是以否定近期的经验去证实以前的信念。

例子1:因为相对贫困,所以期待房价会跌,形成了固有的理念,房价总会崩盘。哪怕在一年之内事实上的成交量持续攀升,依然会选择性的无视这些事实,否定这些事实,或者臆测这些都是不正当收入,或者认为将来肯定会有所变化。通过否定近期的经验或者事实来证明自己以前的信念是正确的。

尤其是现代的大数据+AI的新科技作用下,这些 大数据 杀熟的模式已经越来越倾向于给予那些困在过去信念模式中的人以无限的类似内容,从而不断地去强化它原本的思维模式。而且过去的软文还需要手工写,自从人工智能所代表的内容农场的出现后,使得这样的自动生成文章的模式,变得越来越简单和频繁。持续不断的给予一部分人喜欢的内容。从而不断地使其陷入这样的循环之中而不能自拔。这个也就是所谓的 奶头乐 的 2.0版本或者称之为(AI版)

例子2:认为自己有价值就必须把所有的事都做成功,这种假设可能导致行为的高质量操作,但也造成了对失败和挫折的过度敏感,一旦受挫则易于产生消极情绪反应。

例子3:那些认为被人珍爱才是幸福的人,在谈恋爱被异性拒绝 后易发生抑郁反应。

抑郁症模式

抑郁患者早年形成的这种潜在的认知结构,已不再经过意识审查,可认为存在于潜意识内(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原发性过程),使他们倾向于过多地采取消极的评价和解释事件方式,构成了抑郁的易患倾向,在抑郁症发生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虽然它们通常不予表达,是潜在的假设,但它们支配人们的日常行为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临床上也将它们称为功能失调性态度(dysfunctional attitudes),可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attitudes scales,DAS)加以评估。

功能失调性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类:

(1)脆弱性,如:“一个人请求帮助是软弱的表现。”

(2)吸引/排斥,知:“得不到另一个人的爱,我就不会幸福。”

(3)完美主义,如:“一个人必须聪明、漂亮、富有、有创造性,否则很难高兴起来。”

(4)强制性,如常用“必须”、“应该”等言语要求自己。

(5)寻求赞许,如认为:“为了幸福,我需要别人赞美。”

(6)依赖性,如:“假如你没有人可以依靠,一定会感到悲哀。”

(7)自主性,知:“我的心情是由一些我无法驾驭的因素左右的。”

(8)认知哲学,如:“你在追求目标过程中遇到了障碍,肯定会感到厌烦。”

A. T. Beck把功能失调性假设进一步归成3类,即:

成就(需要成功、高的操作标准)、

接纳(被人喜欢、被人爱)

控制(要左右事物的发展变化,要成为强者等)

这种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是人们评价生活事件、赋予经验事实以特殊意义,以及主宰人们处理事情方式的基础,是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

负性自动想法

潜在功能失调性假设可为日后某种严峻的生活事件所启动。假设一旦启动,便有大量“负性自动想法”产生。

这些负性自动想法就是Beck情绪障碍两层次模型的表层认知,能为患者所察知,成为患者意识界的事件(相当于Freud的继发性过程)。

负性:这些想法总是和不愉快的情绪有关

自动:是因为它们突现于人们脑内,不是周密推理的产物

负性自动想法的内容可以是对目前经验的解释,也可以是对未来的消极预期,或是对过去事件的消极的解释。正是这些负性自动想法导致了情绪障碍的症状

抑郁症的认知模型

早年经验

功能失调性假设形成

重大生活事件

假设被启动

负性的自动想法

抑郁症的症状

身体

行为

动机

感情

认知

情绪障碍发展,又使负性自动想法更加频繁和强烈,形成恶性循环

举个栗子:

一位年青女教师认为自己别无所长,但教学十分成功。她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事业的成功。这种认知假设使她产生了许多积极行为,努力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但也使她担心教学失败。一日,学校领导和很多教师现摩她的教学,她因为口误讲错了一句话,于是她的内心突然产生了

“这下完了!我的长处没有了,领导、同事再也不会信任我了”的想法。

一次偶然的失误被体验为重大的失落,一连串的负性自动想法频繁出现,

“我已一无是处”,

“我是一个失败的人”,

“我没有用处了”。

她随之感到情绪低落,失眠,不思饮食,对一切事情不感兴趣,

觉得自己“成了废物”、“累赘”,

以致认为自己“活着没有价值,不如一死了之”。

尽管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对她的这次教学一致给予积极评价,但她的情绪依然低落,而且愈演愈烈,不得不到医院求治。

负性自动想法

特点

(1)它是自动的,不经逻辑推理突现于脑内;

(2)它的内容消极,常和不良情绪相联系;

(3)它随时间、地点有变化,能为意识所察觉,具有认知过程的特征,为临床表现的一部分;

(4)它貌似真实,因为它由潜在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派生而来;

(5)它存在于意识边缘,稍纵即逝;

(6)它存在时间短暂,但力童很大,并且不能由自己意愿选择或排除;

(7)它蕴涵认知曲解,而患者却信以为真,不认识它正是情绪痛苦的原因。

认知图式

人作为信息加工系统,加工容童有限。每个人的以往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认知图式。这些图式指导着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对内外环境的信息表现出主动选择的趋向。

肯定与图式一致的信息,

无视或否认与图式不一致的信息,

赋予知觉信息以不同的意义,

评估自己的情境,通过心理构建了各自的现实

换句话说,人们是按照各自的习惯方式去认识自己和世界,根据自己对事件的判断和解释处理事情,用自己构造的想象和预期推测事情的发展和未来。而内外环境信息多种多样,或信息过少,或含糊不清,或短期内信息过多,都造成了信息加工系统发生紊乱或认知发生曲解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认知不发生错误的人是非常少的,正如我国荀子所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

之前说过,心理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的起源是哲学和生物学,是哲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学科。当代心理学又和很多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比如心理学中的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进行交叉,于是便有了现在的 认知神经科学,也就是所谓的 认知革命

上面描述的理论,就是从心理学上对真理的相对性的现代化诠释

引用资料: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1]。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

数千年来,有关真理的讨论就一直存在。这里面的主要理论包括:

融贯论:一般而言融贯论认为,真理是整个信念或命题系统内各部分的一致。

符合论主张,真信念和真陈述在于与真实事态相符合。康德:真理被认为在于知识与客体的一致之中。按照这一纯粹的语词定义,那么,我的知识,为了是真的,必须与客体相一致。

构造论:社会构造论认为真理由社会过程所构造,带有历史和文化特质,并认为真理某种程度上体现于共同体中的权力斗争中。(马克思,黑格尔)

共识论认为真理是任何被某特定群体一致同意的东西,或者在其他版本中,是特定群体可能就此达到一致同意的东西。

实用主义理论:皮尔士将真理定义如下:“真理是抽象陈述与理想极限的一致,无尽的探究将带着科学信念趋于真理,抽象陈述通过承认它的不准确和片面性而拥有与理想极限的一致,这种承认是真理的本质要素。” 皮尔士,杜威,詹姆斯

zui小(紧缩)理论:当代哲学的方向,对哲学概念的数学化描述。

真理的紧缩理论

消除引号论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理论认为,真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在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他是对客观世界近似的、不完全的反应。

科学的真理

利用逻辑的科学方法获得或经过验证而来。近代的科学旨在理性、客观的前提下,用知识(理论)与完整实验证明出真理。在将知识的研究归纳和系统化后,便成为科学中的真理。

抑郁症候群的认知曲线特征

非黑即白的绝 对性思考

患者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认为自己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失败这种思考方式导致完美主义,害怕任何错误和缺点。一位教师因为上课讲错一句话,于是认为“现在全完了”、“我已经一文不值”。

任意推断

指缺乏事实根据,草率地下结论。如街上见一位同事匆匆走过,未打招呼,于是心里想:“我什么地方得罪他了?他生我的气了?”实际上,这位同事心中有事,没有注意到他。

选择性概括

仅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如某青年向女同学提出一起去听音乐会的邀请,遭到婉言谢绝 后,认定自己为女同学所讨厌,没有任何女青年再会和他交往了。这是一种“以偏概全”。

过度引申

指在一个小小失误的基础上,做出关于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如一位母亲不慎重碎一只碗,遂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

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

指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的重要性,而贬低自己的成绩或优点。偶尔出现的一次失误,如拍照时手抖了一下,一张照片拍坏了,就觉得不得了,别人要把她看成无用的人了。当然这也是一种过度引申。而在做成一件事时,又觉得微不足道,纯属侥幸。

个人化

指患者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将一切不幸、事故或别人生病均归因于自己的过失,引咎自责。如一位朋友生病去世,患者责备自己忙于个人的事务,未能照顾朋友的健康状况,为此内疚不已。

选择性消极注视

指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并且总是记住这个细节,而忽略其他方面,以致觉得整个情境都染上了消极的色彩。如一位学生考试时答错了几道题,于是对这几道题念念不忘,甚至想到学校可能要她退学。而事实上,她考试成绩良好。正是由于这种消极的信息选择倾向,使病人在某种情境中只让消极信息滤过,造成了不必要的烦恼。

情绪推理

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如:“我觉得像一个失败的人,所以我是一个失败的人。”“我觉得失望,所以我的问题不可能解决。”“我有内疚感,说明我一定做了什么不好的事。”这种“跟着感觉走”的情绪推理,阻碍了对事物真实情况的了解,使人陷于认知曲解而不能自拔。

“应该倾向”

指病人常用“应该”或“必须”等词,要求自己和别人,如“我应该做这个”,“我必须做那个”。这意味着对自己坚持一种标准,如果行为未达到这种标准,就会以“不该”这样的字眼责难自己,产生内疚、悔恨。如果别人的所作所为不合自己的期待,就会觉得失望或怨恨,认为“他不该那样"。

乱贴标签

这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形式,以为将自己的问题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完事。例如:“我是一个天生的失败者。”“我这样贪吃,五恶可恨,简直像一头猪。”“我的神经天生衰弱,不堪一击。”其实,这是将对整个人的评价和人的某些行为失误混同起来了,而“人不等于人的错误”。

相关推荐
  • 检信智能圆满完成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的参展工作
    检信智能圆满完成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的参展工作 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于2024年10月25日至27日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次展示会全面展示了科技创新成果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包括实验室设备、信息化设备及教学软件、功能/学科教室设备,AI心理测评、音体美设备等,涵盖教育领域各个应用场景。参展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有255家,占参展企业总数的33%。 检信ALLEMOTION 多维度心理情绪测评系统依托机器红外视觉识别技术采集人脸视频数据,结合心理计算大模型及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架构,预测筛查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及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通过本次展会与广大客户群体深入交流学习,获得了很多用户意见及认同,对我们检信品牌AI心理情绪识别具有很大的价值与作用。 湖南检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语音情绪识别,人脸表情识别,面筛情绪识别,眼动情绪识别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发的人工智能型企业,并结合湘雅医学院心理专家团队心理情绪分类模型,首创检信 Allemotion OS心理情绪开发平台, 应用开发有多维度AI心理测评系统、岗前安全评测系统和心理意图分析系统等主导产品。 检信智能聚焦于心理情绪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经过8年的企业创新发展历程,累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2019年获得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21年获得国防科大国科平台优秀创新奖,2022年非接触式无创伤心理情绪监测核心技术荣获国家科技部发明创新创业成果二等奖,2023年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24-10-31
  •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第一轮通知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第一轮通知心理测量专委会中国心理学会2024年10月21日 09:01北京在人工智能时代,心理测量与测验领域历经了显著的变革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已经被广泛用于心理测量指标的开发、心理测验工具的研制及优化。人工智能在心理测量与测验领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心理测量与测验的准确性和效率,还为心理测量与测验的创新和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定于2024年12月13日至12月15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本次学术年会的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心理测量与测验”,会议将重点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心理测量与测验的新趋势、新动向和新发展。大会将邀请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做大会主旨报告,系统介绍心理测量与测验的前沿方法、技术及应用成果。热忱欢迎各位学界同仁和研究生前来参会。一会议主题人工智能时代的心理测量与测验二会议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贵州师范大学承办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协办单位:凯里学院、贵州省社会心理学学会顾问:车宏生、余嘉元、戴海琦大会主席:赵守盈学术委员会:张敏强(主任)、甘怡群(副主任)、董圣鸿、傅根跃、王力、黎坚、曾平飞、涂东波、骆方组织委员会:方平(主任)、徐建平(副主任)、罗峥、卞冉、陈海平、程超、杜林致、李英武、李中权、彭恒利、孙健敏、董长江、王蕾、肖玮、谢晶、闫巩固、张颖执行委员会:罗禹(主任)、陈维、罗杰、程刚、曾练平、高旭亮、刘国庆、赵鹏娟、许爽、裴子钊、姚成奎三会议时间、地点和日程安排1.会议时间:2024年12月13日至12月15日。13日全天报到,14-15日正式会议。2.会议地点:贵州省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贵州师范大学东校区。3.会议日程:日程安排简表见附件,具体日程在第二轮通知中公布。四论文投稿本次年会设主旨报告、分组报告、研究生论坛等环节,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同学及各界人士踊跃投稿。1.投稿截止日期:2024年11月30日。2.投稿提交方式:会议摘要请发送至邮箱psychometric2024@163.com。提交时邮件主题及投稿文档请命名为“×××(第一作者姓名)参加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会议摘要”。3.摘要写作格式要求如下:(1)语言为中文或英文,中文用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英文用Time New Roman 字体小四号字,不超过800字。1.5倍行距。(2)论文摘要内容要求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全称、电子邮箱地址、联系电话、摘要全文(其中,关键词3~6个,之间用逗号分开)。五会议注册缴费1.会议注册费标准:参会代表1000元,中国心理学会在册普通会员800元,在读全日制学生(凭学生证)500元,中国心理学会在册学生会员400元。2.本次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收费并开具发票,具体缴纳方式在第二轮通知中公布。3.参会代表在会议期间的交通费和住宿费均自理。六参展单位邀请诚邀相关学术界与产业界人士参加本次会议,热忱欢迎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会,共同推动心理测量与测验的研究及应用发展。请有意参展的单位于12月6日前发送邮件至psychoassessment@163.com或联系罗老师(电话:18786670954),邮件主题“心理测量与测验年会参展”,请附单位基本情况介绍、相关业务说明等。七会务组联系方式陈维(贵州师范大学),15285959353罗杰(贵州师范大学),18786670954罗峥(专委会秘书处),13661135915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贵州师范大学2024年10月21日
    2024-10-21
  • 中国心理学会眼动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第一轮通知
    中国心理学会眼动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第一轮通知眼动心理专委会中国心理学会2024年10月20日 09:02北京中国心理学会眼动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拟于2024年12月21日-22日在河南新乡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眼动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由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河南省心理学会、河南大学心理学院、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协办。诚挚邀请眼动研究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本次大会。一、会议主题数智时代眼动追踪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二、会议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眼动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协办单位:河南省心理学会、河南大学心理学院、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主 席:白学军(中国心理学会眼动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席:陈庆荣(中国心理学会眼动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马国杰(中国心理学会眼动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闫国利(中国心理学会眼动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 书:张慢慢学术委员会(按姓氏拼音排序):陈黎静、陈栩茜、陈中廷、崔磊、丁锦红、高晓雷、高笑、高在峰、谷璜、顾俊娟、韩海宾、侯友、胡笑羽、贾磊、贾宁、江新、姜英杰、康廷虎、李兴珊、梁菲菲、梁竹苑、林楠、刘萍萍、鹿士义、彭微微、屈青青、申薇、隋雪、谭滢滢、仝文、王福兴、王敬欣、魏玲、闻素霞、吴岩、熊建萍、杨海波、杨锦绵、药盼盼、臧传丽、张锦坤、张慢慢、张运红、周钧毅、周蕾会议筹备组:罗红艳(组长)、陈勇(组长)、苗学杰、康淑霞、肖广军、衡书鹏、刘小先、全金梁、张晓阳、熊建萍、孙文梅、张振、张炀、张利会、党清秀、李双双、张瑞、李云云等三、会议时间、地点及日程安排1.会议时间:2024年12月21日至12月22日2.会议地点: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3.主要日程:12月20日,全天报到。12月21-22日,开幕式、大会报告、分组报告、闭幕式。四、会议征稿1.征文主题本次会议征文涉及借助眼动技术开展的相关研究,主题涵盖但不限于眼动控制机制、语言加工、场景知觉、社会发展、跨文化研究、特殊群体发展、人因工程、广告/消费心理、驾驶行为和运动心理等。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共同研讨如何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进行理论与行为研究。2.投稿要求本次会议将设主题报告、分组报告等学术交流环节,欢迎专家学者、老师、同学及各界人士踊跃投稿。会议摘要以电子文稿形式提交,具体写作格式要求如下:(1)会议摘要语言为中文或英文,以Microsoft Word编辑。中文用宋体5号字,不超过800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5号字,不超过800字。单倍行距。(2)摘要内容要求包括:摘要题目、作者姓名、作者通讯地址(含单位全称、院系部门、所在城市、邮政编码)、电子邮箱地址、联系电话、摘要全文(其中,关键词3至6个,之间用逗号分开)。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摘要格式。请将论文摘要电子word文档发至会务组专用邮箱hnupsycho@126.com。邮件主题及投稿文档命名为“×××(第一作者姓名)参加眼动专委会2024学术会议摘要”等字样。投稿截止日期:2024年12月10日。3.欢迎专家学者组织会前/会后工作坊,有意组织工作坊的老师请与会务组联系商议。五、会务事项1.参会人员欢迎中国心理学会眼动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其他分支机构的专家学者、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师、研究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参会。2.注册缴费(1)会议注册费标准:中国心理学会在册普通会员1000元,非中国心理学会会员1200元,中国心理学会在册学生会员500元,在读全日制学生(凭学生证)600元。(2)本次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收费并开具发票,缴费方式详见第二轮通知。(3)参会者会议期间的往返交通费和住宿费自理。六、会务组联系方式联系人:刘小先(河南师范大学),13569853542张振(河南师范大学),17737355922张炀(河南师范大学),17537417138联系邮箱:hnupsycho@126.com中国心理学会眼动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2024年10月20日
    2024-10-21